![]() |
Post #1
烟雨丽江(二) |
![]() |
烟雨丽江(二) 五, |
![]() |
Post #2
回复: 烟雨丽江(二) |
![]() |
谢谢你呲着牙齿的笑! 还是不能明白你们写的丽江 丽江的粑粑我好象也是吃过的,和小时候经常吃的玩意儿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也喜欢吃丽江的菜,在简单的家庭旅店里的菜,和我少年时母亲做的没有什么不同;还有折耳根,可惜丽江人吃折耳根吃得太节约,填不满我的血盆大口。 小时候的我也经常拉着母亲的衣襟随着她到小河里洗衣服,青石板上一排的家庭妇女,捶衣棒此起彼落,可就是没有人给我们拍照片,呵呵,要是把郭请到我家乡就好了。 还有宣科,我一直搞不懂的宣科,为什么他就这么有名?他门那群老家伙演奏的就是纳西古乐吗?为什么好几只曲子我这么熟悉甚至我自己也能演奏出来?为什么它们的名字叫阳关三叠或者什么什么的?为什么我老爸却说它们是什么朝代的什么人谱写的,却没有说它们是纳西古乐? 我老爸死的时候我还不知道纳西古乐 但我知道有纳西族 我于是明白了,是宣科创造了纳西古乐 于是我明白了,“古”是可以由人创造的,由现代人创造的 可是我创造不了,所以我是蛋白质。 |
![]() |
Post #3
回复: 烟雨丽江(二) |
![]() |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看着你的回贴我半天敲不出一个字。 每个人眼中的风景都是不同的,你看的角度和我看的角度截然不同。 每到一个地方,我只看我想看的,这世界本没有净土,谁都很清楚! 风景就是因为陌生才会惊喜,你儿时熟悉的场景和丽江一样,可我们生活的地方却和丽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会欣喜和欢呼,而你不会! 郭没有在内地生活过,他眼中的一切都是陌生而美丽的。 至于宣科,我也听到很多相对立的评论,可是,干嘛要较真呢,喜欢的就让他喜欢,不喜欢的尽管不喜欢好了,谁也改变不了什么。 你不喜欢我笔下的丽江,你大可以视而不见! 丽江在我的眼里就是我写出来的模样! |
![]() |
Post #4
回复: 回复: 烟雨丽江(二) |
![]() |
喜欢丽江,就是喜欢,没有原因,干吗要去追揪出她的缺点呢?谁没有不足?喜欢就好了 !所以,我喜欢你写的丽江,就是喜欢! |
![]() |
Post #5
回复: 烟雨丽江(二) |
![]() |
你不喜欢可以不看。但请不要亵渎我们的感情。 |
![]() |
Post #6
转帖一篇文章 |
![]() |
我的家乡不再用剑——阅完令你好奇心大增 ake ake66@263.net 如果没有来到北京,我一定不会明白我那又小又穷的家乡是多么美丽。 大理和丽江之间的高速公路一修,立刻把我的家乡逼入了一个死角。本来就没人去的地方,现在更没人去了。 平心而论,大理和丽江也是很美的。尤其在从前。我十年前在大理古城上高中,那时的大理,没有那么多洋人,没有那么多游人,没有那么多俗人。房子是低矮而美丽的,街道是狭窄而清洁的。现在所谓的“洋人街”,那时不过是一条普普通通的青石板路。路上有挑水的姑娘,还有猫咪悠闲地走来走去。那时最喜欢吃的是一种名叫“假鸡肉”的东西,其实不过是一种用面粉炸的普通食品。现在的新城墙和城楼,统统还不存在。 洱海也曾是很干净的。没有人声鼎沸的游船穿梭。只有几条小渔船偶尔荡来荡去,我一直搞不懂船家是真在打渔呢,还是没事干,散散心罢了。从我的学校走半个小时就可以到洱海边,水边总是站着一群鸬鹚,从不干活,很闲散的样子。 从我的家乡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就可以到丽江。十几年前的丽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跟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区别。三四月份去的话,玉峰寺的茶花开得如火如荼。除此之外,我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东西既不好吃,人又极纯朴以至于蠢。而且丽江人地方主义极严重,举个例子,你在商店里买东西,如果后面有丽江人,一听纳西话,售货员绝对会撇下你不管,而热情招呼他的老乡。 所谓纳西古乐是近几年才蓬勃发展起来的,那时什么都不是。 与大理不同,我的家乡人直到今天,全都还在讲白族话。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已经深感遗憾,决不会再废弃自己的语言。大理人在游船上跳的舞,是我的阿姨编的曲,虽然已被改得乌七八糟,但仍然一下子就听得出来。我的阿姨是民族文化工作者,专门搜集并整理民间舞蹈,却不知道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成果。我的家乡也有一支古乐队,是农民、退了休的老头老太太自发组织的。今年春节我听了他们的演出,在一座山半山腰的空地上,不收门票。他们穿着普通的服装,席地而坐,自娱自乐,才不管有没有人听。他们很自豪地说:“宣科(丽江古乐的大腕)?那是跟我们学的。”我本来以为这只是自吹自擂的话,谁知后来查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却发觉这很可能是事实。丽江人没有多少民族特色的东西,只得把从中原传来的古乐一演再演;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白族与中原的交流,要早得多。南诏时,与中原的音乐往来就已经很密切了。 当一群群游客如潮水般涌向我们的邻居地方,在桂林人,四川人开的商店里讨价还价,把瓜子皮,塑料袋扔进洱海,用纷沓的脚步将云杉坪踩得寸草不生,在锣鼓喧天的游船上牛饮着所谓的三道茶,在宣科的罗里罗唆中自以为领略了纳西文化的精华时,我的家乡人,他们唱正宗的白族调,跳正宗的白族舞,并在闲暇之时,弹奏些汉人的音乐,用以纪念曾经与汉民族的友谊。 这一切,没有人知道。人们在大理和丽江之间穿梭,不曾把目光投向这个居住着十四万白族人民的小县城。 我在去年底见到金庸先生时,他说去过我的家乡,我的乡人送了他一把木头雕的剑(我家乡的木雕是很出名的),我当时说:“先生,您已经不用剑了。”他哈哈大笑,很是高兴。 大理和丽江,还在挥舞着玄铁重剑,呼啸有声,不搞得血流遍地誓不罢休。可我的家乡,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与丽江县毗邻而居的小城剑川,已经,不用剑了。 |
![]() |
Post #7
回复: 回复: 烟雨丽江(二) |
![]() |
死鬼,你到底是谁?七月西藏?冬虫?。。。。 怎么这么象,别以为你换了马夹就不认识你了,赶紧坦白!不然。。。 没有论据竟然把老爸老妈般出来唬人,你以为你是江核心啊,说什么都正确! |
![]() |
Post #8
回复: 转帖一篇文章 |
![]() |
虽然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可是为什么我还是觉得你象那个揭露三毛和荷西真实生活的那个家伙?其实你们和丽江应该是朋友啊?为什么伤害自己的总是自己身边的人? |
![]() |
Post #9
说的对 |
![]() |
原来纳西族是白族的一部分啊! 宣科每天吐沫漫天的吹水原来是跟你们学的,弄一些古乐骗人,纯粹的商人!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可惜学艺不精。 既然金庸去过想来不错,大家多去宣传宣传,没准修一条高速岔路,也促进一下兄弟民族的经济。 建议:在你的家乡修一座金庸的雕像,上面刻上“先生已经不用剑了”,保证游人如织! |
![]() |
Post #10
给坏皮,妮可,萝卜等 |
![]() |
坏皮:我不是七月西藏,也不是东虫。我不过是把别人的帖子转发出来而已。至于那两人,我只看过他们的文章,对其文章不置可否。 妮可:很让我诧异,如果我这么几句话就亵渎了你的感情,那我实在不理解你如此脆弱的感情怎么能够举办这么大的一个PATTY。如果周末没有事,我还打算去参加你的PATTY的,我住的地方离大冲很近,大冲是我平常散步时常去的地方。现在看来,你是很不欢迎我这样的恶客的了。这样吧,什么时候我用傣族的乐器——巴乌给你演奏一曲傣族乐曲以表示道歉,不过我那曲子是从磁带上学来的,不知道正宗不正宗, ![]() 萝卜:你说得不错,每个人对风景的看法大相庭径。我却以为,你的看法可以在磨房上发表,我的也未必不可以。我的家乡是贵州西部的一个偏远山区,我小时候到常见着山里的苗族人到城里“跳坡”,那是最真实的民族特色,可惜现在却看不到了。当大家都在为每一个景点写出自己的美好感受的时候,这个景点却在无形中被破坏了。丽江如此,大理如此,我可怜的家乡却是毁于文明。 |
![]() |
Post #11
回复: 烟雨丽江(二) |
![]() |
-------------------------------------------------------------------------------- 丽江如画的小桥流水、悠长的没完没了的小巷、精美的纳西织品让我着迷。当然还有街头随处可见的小吃也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住在那里的几天里,每天早起都是一碗诱人的米线,还有金黄香喷的丽江粑粑。对这两样吃食我很是着迷。经济实惠,米线一瘢三块钱一碗,粑粑一块钱一个(还蛮大的呢),一顿早歺可以吃得饱饱的。 古城里的大小饭馆很多,且中西式皆有。我进去几家看了菜单,一瘢都不是很贵。平均15元内可以搞定一个人的正歺。有本地纳西风味的,也有外来户川味,当然,洋人多的古城少不了洋人口味的歺馆,也可一试。 古城四方街附近有不少酒吧、咖啡厅,据说还有老外开的。酒单不贵,青岛啤酒12元一支,花生米、梅子等小吃10元左右一碟(口味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两三个人百元内可以喝个痛快出来。午夜时分,微醺的感觉弥漫在流水单眼荡漾的灯影里,倒真是要“反让它乡是故乡”了。 对牛肉我一向感觉一瘢。到丽江第一天去了牦牛坪后才知道牛肉那么好吃。整个牦牛坪说实话没有多少风光可欣赏的。唯一壮观的就是平缓的青草坡上蜿蜒的木制栈道和栈道两边一间挨一间的藏人搭的小吃棚。里面烧烤居多。也许是因为山上寒冷的缘故,加之骑马上去有些累且饿,我一口气吃了不下十串的各色烧烤:牦牛牛肉、烤羊肉、烤土豆、烤青稞面皮,最后来了碗正宗的奶酪,圆満收场,连牛歺都省了。 |
![]() |
Post #12
只在于感觉 |
![]() |
感觉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角度,自然会对同一个地方有不同的感觉。 何必为此引发唇枪舌战?!大家都是朋友。 生活自始至终追寻的最终还是感觉,不必为感觉而争吵。 |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